【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原文】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诗人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祖籍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熙宁五年(1072),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和,主动请求外调。元丰五年(1082),受“乌台诗案”之累,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哲宗即位,他奉召回朝,后来又被贬到惠州、琼州。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上,第二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个全才,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主张以诗为词,冲破了“艳情”的藩篱,开创了雄浑豪迈的新词风,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东坡乐府》传世。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注释】
黄犬:唐代《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有犬名黄耳,其在洛阳时曾以书信系犬颈送至松江家中,并带回家书返洛。此处用此典表常通书信之期冀。
辋川图:唐代王维置别业于辋川,曾于蓝田清凉寺壁上画《辋川图》。
小蛮:唐代白居易家姬名。此借指朝云。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译文1】
几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如今让黄狗代我传书随你去。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那苏州的四桥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
在《辋川图》上观看春暮,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身上的春衣还是爱妾朝云一针一线缝制,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译文2】
三年来已数不清多少次梦回吴中故园路了。君此去,我要遣那传信的黄犬跟随你一道,盼你时时捎来音讯。你若到了松江呼唤小舟摆渡时,切莫惊吓了渡头栖息的鸳鸯白鹭。要知道那吴中四桥的所有河湾渡口,都是当年我常常游逛之处。
我也曾于王右丞《辋川图》前,细细打量那暮春景致,也常记起他那些思归之句。如若我要定个归乡之期,料想天公也定会应许吧。君看我这身上的春衫,还是别前小蛮的细针密线所缝,曾浸透了西湖的泪雨。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题解】
此词作于元祐七年,为苏轼客中送客之作。元丰间苏轼为新党排挤,辗转外放。后神宗去世,旧党执政,被召回京。却又因反对废除新法为旧党不满,自求外放。此时外放杭州已三年,族弟苏坚(伯固)随其在杭三年,欲返吴中故乡。全词表达了对苏坚归吴的羡慕祝福,抒发自己欲归不能的惋惜及对故园故人的思念,也间接表达了对官海浮沉的厌倦。含蓄深沉,婉曲幽微,别具一格。
【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评点】
本篇为送友抒怀之作,是词人对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篇和韵之作,词中表达了对好友苏坚归吴的羡慕之情以及对吴中旧游的系念之情。
上片写友人苏坚回吴地,激起词人怀旧之情。他让友人带回黄犬传信,又告语友人到松江桥畔不要惊动鸳鹭,表现了词人对吴中故地眷恋之深。“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坚随苏轼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之情;“遣黄犬,随君去”六字一笔带过送别之旨,章法奇绝;“若到”几句从侧面写词人对吴中的思念之情,“莫惊鸳鹭”取神于虚处,极言自己的珍重之情;“四桥尽是”写走遍了苏州的很多地方,含蓄表达了思乡之意;词人自称“老子”,语气幽默诙谐,显出朋友之间的亲昵与坦诚。
下片写词人的思归心切,以对王维《辋川图》的仰慕开篇,直言记得王维的诗句,暗许送友思归之意。“作个归期天定许”写出词人迫切的思归之情,以白居易的宠妓小蛮喻指自己的爱妾朝云,她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婉转抒写了怀念亲人渴望团聚的心愿,写得婉曲而又旷放。
此词明写送友归乡,实写自己思乡怀归,构思奇巧,在众多的送别词中可谓别具特色。
文章标题:《青玉案·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原文翻译赏析视频-苏轼-宋词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yantai.net/libai/tsy/2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