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诗人名片】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陆游是坚定的抗金派,因而在仕途上不断遭受顽固守旧派的污蔑与打击。中年后入蜀,任蜀帅范成大的参议官。虽未实现其破敌复国之心愿,但中年时期的军旅生活为他的诗词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晚年后,陆游闲居山阴老家,临终之时依然惦念国家的统一。其一生笔耕不辍,今有九千三百余首诗词传世,辑为《剑南诗稿》,有文集《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注释】
①高兴亭:见陆游《重九无菊有感》诗注:“高兴亭在南郑子城西北,正对南山。”子城指大城附近的小城。
②酹酒:起誓或祭祀时将酒泼洒于地,此处有祝愿收复失地之意。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译文】
秋色笼罩着边城,城里角声慷慨悲壮,高台上烽火熊熊。我击筑高歌,临高洒酒,故土收复成功在望,真让我无限高兴!
南山明月多情,今夜特意驱散层层云雾,光照大地。灞桥边含烟的杨柳,以及曲江池馆,想必都在等待宋朝军队的归来。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鉴赏】
乾道八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其幕府中任干事兼检法官,时年四十八岁。陆游在南郑的九个月,是其一生唯一的一段戎马生涯。他主张抗金,而南郑是当时抗金一线,王炎又是抗金的重要将领,因而主宾意气相投,相处融洽。此词即陆游登高兴亭时有感而发的产物,节奏雄壮,情调激昂,充分体现了词人此刻的乐观心态。
上片起句先点明背景,即时至秋季,边城里角声哀哀,高台上烽火熊熊,好一派壮观的战争场景。在这样一种背景中,词人乘兴登上高兴亭,凭栏“酹酒”,“悲歌击筑”,满心的悠哉之情。因为号角声吹响,抗金的斗争即将开始,词人为此心情激荡,兴奋异常,他在用自己的方式预祝抗金的胜利。
下片词人全面抒情。在词人眼中,原本无情的南山月似乎也变得多情起来,它为了让词人更清楚地看到长安城,“特地暮云开”,即将那原本层层叠叠的云雾拨开。继而,词人仿佛看到长安城里那灞桥的烟柳、曲江的池馆,这些富有诗意的美景,也在多情地期盼抗金士兵们的凯旋归来。这充分体现了词人抗金必胜的信念和对收复失地的殷切期盼。
全词浪漫主义色彩浓厚,既显示了词人的爱国情怀,也展现了词人的乐观心态,这在陆游的爱国词作中颇为少见。
【宋词地图】
南山:又名终南山,是秦岭的一部分,横贯陕西南部,长安城南的南山太乙峰是其主峰。
灞桥:距长安城12公里。因春秋时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将滋水更名为灞水,并在其上修桥,故取名“灞桥”。汉代时,常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文章标题:《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宋)陆游作品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yantai.net/libai/tsy/2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