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人名片】

常建(708—约765)

作品风格:灵慧雅秀、轻隽幽玄

诗人小传:

常建(708年~约765年),字号不详,籍贯不详(一说邢台人或说长安人),唐代诗人。他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中进士,与王昌龄同榜,至唐代宗大历年间才授盱眙尉,仕途很不如意,于是放浪形骸,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后移家鄂渚(即今天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招王昌龄、张偾共同隐居。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诗作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常建-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天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北岭下,始建于南齐时,名“大悲寺”,南梁时改名“福寿寺”,唐咸通九年(868年),唐懿宗御赐“兴福禅寺”额。因寺在破龙涧旁,故俗称“破山寺”。

曲径:别本作“竹径”。

俱:别本作“都”或“皆”。

磬(qìng):为古代用石、玉或金属制成的曲尺形打击乐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1】

清晨时分我进入古寺,正值红日初升,照耀着高高的树林。那曲折的小径直通幽深之处,禅房前花木是如此葱茏。山色使鸟儿都感到愉悦,潭影使人心变得空灵。就此万籁俱寂,一片静谧啊,只剩下远远传来钟磬的鸣响。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2】

清早走进古老的寺院,旭日映照着山上树林。

弯曲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的花木繁茂丛生。

山光明媚使飞鸟欢悦,潭水清澈洗涤人心灵。

这时万物都沉默寂静,只能听到早课的钟声。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译文3】

大清早进入了古老寺院里,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寂静,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常建-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1】

此诗有禅意,并且从中产生了“曲径通幽”和“万籁俱寂”两个成语,流芳千古。

首联和颔联是写诗人所见,颈联和尾联则写所感,情景交融,混合无间。首先,诗人步入破山寺的后禅院,后禅院多为僧侣起居修行之用,环境清幽,时当清晨,初日才升,树木却高,阳光并不强烈,而在此朦胧舒爽之境,诗人曲径通幽,似入一非凡俗之世界。“曲径通幽”或作“竹径通幽”,但竹字绝不如曲字来得佳妙,曲字在此,有山穷水复中柳暗花明之意。诗人但见禅房周边,花木葱茏,有自然之趣,而无俗尘凡垢。入此妙境,才会有下面的所感。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在这里“山光”和“潭影”虽是所见,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悦性而空心。佛家讲空,万物皆空,唯法是有,而禅宗更讲修身养性,于是诗人感觉自己的情绪因妙景而平稳,凡尘纷扰,都从山光水色间排遣了出去。一时间但觉万籁俱寂,这是指外物都已不萦于心,自身与自然由此契合。可是虽云万籁俱寂,却也并非悄无一声,诗人用结句加以说明,自己耳畔仍然回绕着僧侣起居修行时的“钟磬音”。得闻此音,则可见其向佛之意,前此种种领受、感悟,都从佛家教义、禅门意趣中得来。

欧阳修非常欣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曾说自己“欲效其语作一联,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为难工也”,也就是说这两句似妙手偶得,浑然天成,强要为之,反不能作。而对于全诗的艺术特色,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价常建诗歌特色之言,是最好的说明:“(常)建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2】

这首诗描写佛寺禅院的景色,表现了禅院特有的幽深境界,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希企隐逸的胸怀。诗人清晨登虞山,入破山寺,旭日东升,普照山上树林。这是诗人清晨入寺所见的最初景象,接着,诗人写他经过竹丛小路,走到幽深后院,发现禅房在花丛树林深处。山林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在自由地飞翔欢唱;清清的潭水澄澈,使人顿感心地空明,杂念全消。结尾以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声收束,进一步表现了禅寺的幽深宁静。全诗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意境幽深,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二句,词语平淡,却活画出后禅院的清幽静寂。

诗人善于在平易的写景中蕴含深长的比兴寄喻,诗旨含蓄而意境显豁,发人联想,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3】

这是一首山水诗,写诗人清晨游寺后禅院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幽美的山景和古朴的寺庙,抒发了诗人的隐逸兴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人在清晨登上破山,进入兴福寺,此时,旭日冉冉升起,阳光洒落在山林间。诗人没有说“深林”,而是说“高林”这个充满禅意的词语,暗颂禅院,烘托了充满禅意的玄妙而又深沉的意境。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后,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诗人此刻静静地站在潭边,周围的所有声音仿佛都消失了,只有古寺中的钟声,发出悠扬而宏亮的佛音,引导人们进入空灵纯净的境界。诗人欣赏幽美的景色,感悟忘却尘世的意境,都表现了遁世绝俗的情趣。

这是一首五律诗,其重点用朴素的语言,巧取意象,创造出了禅院中禅意的幽静氛围。语言平实朴素,寄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4】

本诗是一首题壁诗,借写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的晨景,展现了禅寺的空灵幽深、大自然的清新静谧,抒写了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本诗文笔自然,构思巧妙,意境悠远,神韵独特,属于盛唐山水诗中极具个性的名作。诗题中的“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则指僧人居住的地方。

诗的首联简洁而清晰地描摹出了清晨时后禅院的景色:初升太阳的金光遍洒寺院,使寺院变得亮丽明艳;高耸入空的山林也充分沐浴着阳光,显得愈发苍翠碧绿,令人心神荡漾。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之幽深,“照”字又将旭日东升时禅院生机盎然的景色描绘得真切动人,流露出诗人欣喜愉悦的情绪。本联描绘了后禅院的远景,为下文刻画近景作了铺垫。

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实为神来之笔,令人拍案叫绝。高林之下,翠竹从中,一条曲折小径绵延深入远处,竹影摇曳,小径深幽;繁花深处,禅房一角的挑檐隐约可见。如此幽静深僻之所,只有高僧堪与匹配。在诗人眼中,竹径、禅房、花木乃是浑然天成,不可分割。该联既点题,又显意,历来为后人所叹赏。

颈联两句对仗工整,自然精巧。一个“悦”字,雕琢了“山光”,写活了“鸟性”:鸟竟然如人一般,欣赏“山光”、赞叹“山光”;一个“空”字,予“潭影”以灵性,赐“人心”以解脱之法:看那潭影幽深空洞,怡然自得,人心不也该似这般无欲无求,方能自得其乐吗?

尾联巧妙地将全诗化为一曲优雅的乐章:万籁俱寂,只有钟磬受到长长一击后留下的袅袅余音,与日光相融,与紫烟纠缠,犹如梵音入诗人之耳。此音扫除世间污尘,久久荡漾在诗人的心间。

《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常建-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J后人点评】

清人纪昀: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自然”二字不足以尽之。(《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七)

【唐诗常识】

常建此诗运用格律并不严格,最明显的就是惯用三连仄结尾,比如“清晨入古寺”、“山光悦鸟性”,都把“平平平仄仄”句式改成了“平平仄仄仄”句式,这在唐人诗中并不罕见。还有“禅房花木深”、“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三句,第三字都将平改仄,将仄改平,可见诗律才刚成熟的时候,对五言第三字要求并不严格。尾联出句“此”以仄换平,对句“钟”以平换仄,也可以算是拗救。

文章标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常建-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yantai.net/libai/tsy/2091.html

上一篇:《次北固山下》原文翻译赏析视频-王湾-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寄左省杜拾遗》原文翻译赏析视频-岑参-五言律诗-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