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

首页 > 李白古诗 > 诗词歌赋赞序 > 时间:2019-01-11 23:55 作者:李白

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

昔祖龙灭古道,严威刑,煎熬生人,若坠大火。

三坟,五典,散为寒灰。

筑长城,建阿房,并诸侯,杀豪俊。

自谓功高羲皇,国可万世。

思欲凌云气,求仙人,登封太山。

风雨暴作。

虽五松受职,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

刚绮皓不得不遁于南山,鲁连不得不蹈于东海。

桃源之避世者,可谓超升先觉。

夫指鹿之俦,连颈而同死,非吾党之谓乎?二翁耽老氏之言,继少卿之作,文以述大雅,道以通至精。

卷舒天地之心,脱落神仙之境。

武陵遗迹,可得而窥焉。

问津利往,水引渔者,花藏仙溪。

风不知从来,落英何许流出!石洞来入,晨光尽开。

有良田名池,竹果森列,三十六洞,别为一天子?今扁舟而行,然笑谢人世,阡陌未改,古人依然。

白云何时而归来,青山一去而谁往?诸公赋桃源以美之。

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

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赏析提要及诗中人物地名

《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是唐代李白创作的一篇散文。此为送人远游之文。当作于隐居安陆之时。

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

十七翁、二十四翁,名字均不详。桃花源,东晋时陶潜作《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乐土,言其地人人丰衣足食,怡然自乐,不知世间有祸乱忧患。后因称这种理想境界为世外桃源。传说桃花源在今湖南桃源县。此文用诗的语言,构画出“水引渔者,花藏仙溪,风不知从来,落花何许流出。„„三十六洞,别为一天”的优美境界,同时也表达出了李白对隐逸山林的一片向往之情。此文作年詹锳先生系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安旗先生系在开元二十四年(736)。

桃花源:又称桃源。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相传陶渊明《桃花源记》即写此处。李白《古风》(其三十一)有“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博平郑太守自庐山千里相寻入江夏北市门见访却之武陵》有“去去桃花源,何时见归轩”。《闻丹丘子于城北山营石门幽居中有高凤遗迹仆离群远怀亦有栖遁之志因叙旧以寄之》有“方从桂树隐,不羡桃花源”。《之广陵宿常二南郭幽居》有“渌水接柴门,有如桃李(花)源”。另有《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寺》。

《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是唐代伟大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留下的千余首诗歌和六十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1200 多年来震撼着广大人民的心魄。他不愧为人间少有的“谪仙诗人”,无与伦比的“一代诗豪”!

李白的诗,不但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继承、发展了屈原、庄周以来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并融会前人的许多艺术手法,把古代诗歌艺术和散文艺术推向新的高峰,形成了他特有的雄奇、奔放、飘逸的风格。

 

《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由李白古诗网收集,为您整理了关于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的古诗原文、翻译(译文)、赏析(鉴赏)、创作背景时间等信息,为您学习欣赏李白的《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诗词(诗歌)提供必要的帮助!

文章标题:奉饯十七翁二十四翁寻桃花源序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yantai.net/libai/shiwen/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