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1) 。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2) ,为人之佐,郁其所积,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3) ,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悦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4) 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5) ,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已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6) 。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注释】
(1)“予闻”句:诗人得意显达的少,失志困厄的多。
(2)辟书:招聘的文书。当时梅尧臣应王举正的招聘,出任许昌忠武军节度签书判官。
(3)宛陵:安徽宣城的旧名。
(4)王文康公:即王曙,字晦叔,河南洛阳人。
(5)谢景初:字师厚,富阳人,谢绛的儿子。梅尧臣的妻子是谢绛的妹妹,故称“妻之兄子”。
(6)以疾卒于京师:嘉祐五年春夏之间,京师疫病流行,梅尧臣染病而死。
【译文】
我听到世上人都说诗人命运通达的少,穷困的多,真的是这样吗?世上人所传诵的诗,多出自古时穷困人的言辞。大凡士人胸中蕴藏着广博的学问,而不能在世上施行运用,多喜欢放浪于山峰水涯之外,见了虫鱼草木鸟兽的形状,以及风云的变幻,往往探索其奇怪的原因。忧思感伤愤慨郁积于内心,兴起了怨恨讽刺的诗情,以表达在远方做官的臣子、寡妇所叹息感慨的思绪,而抒写人情感的难处,大约人越穷困而诗越工巧雅致。但是并不是作诗能使人穷困,而是人穷困才能作出工巧雅致的诗。
我的朋友梅圣俞,少年时候,以祖上的庇荫,照例补做了一个小官吏。屡次考进士,常常不被主司喜欢,穷困落拓于州县,有十几年。今年五十岁了,还接受聘书,做人家的幕僚辅佐,满腹才能郁结,不能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他的家乡在宛陵郡,幼年习学诗文,儿童时,他写的诗文已惊动了长者。长大了,又学习研究六经仁义的学说。他写的文章,简洁古朴纯粹,不苟且迎合世俗人的一般见识。世人也只知道他的诗歌而已。然而在当时不论贤者或愚笨之人,谈论到做诗,必然去求教梅圣俞。圣俞因为自己不得志,也乐于在诗歌上发挥情感,所以他平生所作,诗歌为最多。世人既然知道了解他,但没有举荐他到朝廷上去。
以前王文康公晦叔,曾经看到圣俞的诗篇,叹息说:“二百年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诗作了!”虽然了解得很深,但也没有举荐他。假如他幸运,被朝廷所任用,作雅、颂之诗来歌咏大宋朝的功德,进献到祭祀德高望重者的清庙中去,追随那《商颂》、《周颂》、《鲁颂》的作者,岂不是很伟大么?怎么使他到老都不得志,只能做穷困人的诗,不过发泄于虫鱼鸟兽物类和羁旅愁苦感叹的情意呢?世人只是喜欢他的诗写得工巧雅致,却不知道他的穷困已经很久而且快要老了,岂不是很可惜?
圣俞的诗已然很多,却不肯自己收拾。他的内侄子谢景初,害怕因诗数目多而遗失,就将他从洛阳到吴兴以来的诗作分编为十卷。我很喜欢圣俞的诗,而却怕得不到全部作品。庆幸现在突然得到谢氏分编的诗集,所以就作了一篇序言而收藏起来。
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死于京城,我痛哭失声,为他作了墓志铭。又在他的家中,搜集到他的遗作千余篇,加上原来珍藏的旧作,从中选摘了六百七十七篇,编为十五卷。唉!我对梅圣俞的诗,评论已经很详细了,所以就不再说了。
【评析】
本文提出了“文穷而后工”的文学理论思想。作者认为穷与工是因果关系。诗人之“穷”是指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而在社会下层生活,也因此得以了解普通百姓的生活与困苦,游览观赏自然界的美丽景色,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能打动人心的优秀作品。
文章标题:《《梅圣俞诗集》序》原文翻译赏析-欧阳修文言文-唐宋八大家代表作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yantai.net/libai/shangxi/1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