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赏析1】
本诗是借繁茂的青草抒写惜别的情意,但由于诗中对野草的描写极富哲理,表现了野草的坚韧不拔、奋斗不息、任何外力也难以摧毁的无限生命力,而使本诗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这首诗约作于贞元三年(787年),是白居易青年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的《幽闲鼓吹》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应考,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以求赏识。顾况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诗人,当时出任著作郎一职。拜访他的人很多,能得到他赞誉的却很少。起初,顾况见他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呀!”但等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容易!”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逸话,未必属实,但本诗之传唱度,可见一斑。
前两联承“古原草”,重在写“草”。开篇破题,起句赋草。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岁岁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这两句平淡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离离”,茂密繁盛的样子。在这里,诗人不说“荣枯”,而说“枯荣”,强调了草的强大生命力,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颔联紧承上联的“枯荣”二字,一写枯,一写荣,语意简洁流畅,对仗自然巧妙,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成为卓绝千古、过目难忘的名句。
颈联继续写“古原草”,却将重点放在了“古原”上,并以此引出“送别”题意。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古道”、“荒城”紧扣“古原”;“远芳”、“睛翠”与之形成对照,草的生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个“侵”字,一个“接”字,进一步渲染了春草的无限生机。
尾联卒章言志,回扣诗题,暗用典故,点明送别之意。“王孙”,公子王孙,这里指诗人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游子。这里变其意而用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平添送别的愁绪。
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字字含情,语语有味,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赏析2】
此乃白居易少作。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唐张固《幽闲鼓吹》等记载,白居易青年时代曾携此诗赴长安谒名士顾况,顾睹姓名打趣道:“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读此诗,乃改口郑重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难。”因为之延誉。唐人于指定限题作诗,题目前加“赋得”二字。《古原草送别》即所拟诗题。
此诗重点放在咏“古原草”,最后带出送别之意。首联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点明不是一块草地,而是大草原,“离离”叠字,状出草色之茂密,景象开阔;“一”字重出,形成咏叹,先道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
次联紧承上“枯荣”,歌咏野草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别致处在于不是一般地写草原的秋枯春荣,而是写野火燎原,把野草烧得精光——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了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草植根大地,具有顽强生命力,草灰化着肥料,来年春草长势更旺。两句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自然天成,写出了一种在烈火中再生的典型,寓于哲理意味。故为名句。
紧接“又生”,转写古原景色。“古道”“荒城”紧扣“古原”字面。虽然道古城荒,青草又使古原恢复了青春。前四句写草是白描,此二句“远芳”“晴翠”更以藻绘染色;“侵”“接”二字继“又生”写出迅猛扩展之势。这两句又安排了一个送别的环境。末联巧用《楚辞•招隐士》名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翻出新意,不是面对草色怀远,而是在草色中送别,用刘长卿的话说即“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用李后主的话来说即“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缴清“送别”的题意。
从命题作诗的角度看,全诗将“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神完意足;而且能融入深刻的生活感受,包含相当的哲理意味,故为佳作。
(周啸天)
文章标题: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译文赏析(白居易)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yantai.net/libai/shangxi/10218.html
上一篇:草-古诗译文赏析(白居易)
下一篇: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于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古诗译文赏析(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