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北,长江南面。战国时楚蜀交界处。

②江:长江。

③下:移下。海楼:海市蜃楼。海上因空气变化,光线折射,空中变幻出像城楼街景似的景象。

④仍:频频。

【诗人名片】

李白(约701~762),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认为与唐朝皇室同宗。隋朝末年随先祖流落西域,生于中亚碎叶。五岁时,父亲将其带到蜀地,年少时在蜀地求学。他二十五岁时离开蜀地漫游,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这期间曾去长安求官,却没有成功。天宝初年,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被诏入京,担任翰林。但不久便因遭诬陷而离开京城,四处漂泊。安史之乱后,他做了永王的幕僚。后来永王因反叛被肃宗所杀,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夜郎。虽中途获得赦免,但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渡荆门送别译文1】

我乘船从荆门以外的地方远道而来,为的是到古代楚国去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舒展开来。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我仍然喜爱故乡的江水,万里迢迢伴着我泛舟远游。

【渡荆门送别译文2】

出蜀过三峡远渡到荆门山外,来到古时楚国故地纵情漫游。山岭随着平原铺展渐渐消失,江水在辽阔的原野滔滔奔流。水中月影像天上飞来的明镜,云霞变幻奇景结成海市蜃楼。我始终怜爱来自故乡的江水,它不舍万里地送我乘舟漂流。

【渡荆门送别译文3】

从遥远的荆门山外乘舟沿江东下,来到这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野随着平原出现渐渐逝尽,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也缓缓而流。月亮映在江中仿佛是天上的一面镜子,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一般。还是爱恋故乡流来的江水,奔腾万里伴随着我的行舟。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李白古诗

【渡荆门送别赏析1】

该诗主要写送别,景色描写十分出色。公元726年,诗人满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该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内容上看,该诗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是同舟共发。

头两句说明了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到楚国故地湖北、湖南游历。

第三、四句写随着空间的改变,景色也有变化。到荆门附近时,山渐渐不见了,眼前出现的是广阔的原野。江水奔涌,一眼望去,天地辽阔,场面宏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

接下来的两句写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抬头仰望,云彩变幻,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阔、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很好。

最后两句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于是,他用颇具意蕴的“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表达了思乡之情。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李白古诗

【渡荆门送别赏析2】

此诗是李白二十五岁时离川漫游出夔门后渡荆门时写的。诗的首联二句说明诗人将渡荆门游楚地。颔联写渡荆门所见:蜀地多崇山峻岭,一出荆门,东边乃是茫茫平野,山岭渐渐消失了;长江在广阔无际的原野上奔流着,滔滔东去。这两句写眼前所见境界阔大,气势恢宏,与年轻的李白胸中所怀的大志正好相同。夜里,月亮倒映在江心,好像天上飞下了一面镜子,江上变幻的云彩望去疑若海市蜃楼。如果说颔联之景是宏大的远景的话,则颈联可视为近景,云彩、月色、江水,构成一幅奇幻的画图。尾联结于“送别”——从故乡蜀地流出来的长江水,正如故人深情,送我舟行向东。在这种深情的祝福中,诗人更充满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前途的憧憬。

李白一生游历各地,唐开元十三年(725)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李白初出峡时过荆门而作。时值诗人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第一次离开故乡,乘舟出峡,看到峡外如此壮阔雄奇的景象,颇感新奇,情不自禁,诗性大发而一气呵成。全诗笔触雄奇,意境高远,想象瑰丽,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李白古诗

【渡荆门送别赏析3】

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峡的两岸有如削成,摩天的群山环绕四方,后面不见来程,前面不知去向,就像幽闭在一个峭壁环绕的水乡,纵然没有猿声,也觉凄凉。船到荆门,景观便豁然开朗,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荆楚平野,出峡后的江面顿时开阔,汹涌的激流变成一片浩浩荡荡的大水,真是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甭说诗人,就是一般旅客到此也会胸怀一敞而逸兴遄飞。本篇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峡时的作品,清人沈德潜认为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却怎么也按捺不住内心隐隐的激动,其语气是十分兴奋爽朗的。荆门以外便是战国时楚国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这里是李白景仰的大诗人屈原和灿烂荆楚文化的故乡。荆州首府江陵(今属湖北),及当地故楚章华台、郢城遗址,都是诗人此行应游之地。后来他在《庐山谣》中还自称“我本楚狂人”,可见其初来游楚时应有一种何等陶醉的心情。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接下来十个字写尽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观察,这从“随”“尽”“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意象,而气势开廓,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变得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流动,而山脉本来凝固,“随……尽”的动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感。这两句的壮阔写景,也须放置到诗人多日峡行后一旦豁然开朗的特定情景下玩味,才能对其中涵蓄的说不尽的愉快新鲜感有所领会。

三峡之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崇崖叠嶂,遮天蔽日,“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当然更看不到地平线和水天相接处云霞幻化的奇观。“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则是出峡以后看到的江上奇观。李白曾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在此次出蜀的水程中,他也曾为见不着月亮而感到遗憾——“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然而一到荆门,就容易和明月见面,真有重见故人似的高兴了。由于江面开阔,水势平缓,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而水天之际的云霞变幻,又使诗人如睹海市蜃楼的奇观。总之,中间两联着眼于初到荆门的观感,充满对生活新天地的礼赞和陶醉。对照杜甫《旅夜抒怀》中写同样景观的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当于李诗的四句,在风格上实有潇洒和凝练的不同。

离开故乡热土,对于李白来说意味着鹏程初展,他自然是喜悦之情占了上风的。但这又并不意味着诗人和故乡割断了感情联系。蜀中是他的父母之邦,哺育他长成的地方。当他羽翼丰满后,她又无私地将这个值得骄傲的儿子奉献给整个大唐。而李白以赤子之心,永怀着对故乡母亲的热爱。他感到即使身已出蜀,故乡的爱仍和这江水一样与他同在,伴送他走到更远的地方。“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满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怜”云云,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周啸天)

《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李白古诗

【渡荆门送别评点】

本诗是诗人出蜀东下所写的告别故乡的抒怀诗。开元十四年(726年),诗人满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情怀离开蜀地东下。本诗就是在旅途中写的。从诗的内容上看,本诗应该是诗人在船里吟诵的,他与送行的人应该是同舟共发。本诗描写了诗人路过荆门时所见的两岸的瑰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襟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诗题中的荆门是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在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

首联两句说明了诗人远游的目的地——楚国。诗人从水路走,乘船过巴渝,经三峡,一路奔向荆门之外。他主要是想去楚国故地的湖北、湖南游历。当时,诗人坐在船上,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江两岸高耸入云的崇山峻岭。

颔联写随着船的前行,诗人眼中景色的变化。当船行驶到荆门一带的时候,两岸的崇山峻岭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平原。诗人一眼望去,江水奔涌,天地辽阔,诗人的视域顿时由狭窄变得开阔起来,心情也随之变得更加畅快。“江入大荒流”中的“入”字用得既贴切又极有分量。随着滚滚奔腾的江水,看着溅起的朵朵浪花,听着“哗哗”的流水声,诗人顿时焕发了青春的朝气。这两句的笔力可以和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相比,甚至可以看成是李白泛舟游历,杜甫停船细观。

接着,诗人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不再写山势与流水了,而写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夜晚,江面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看到月亮的影子。白天,云彩瑰丽、变幻无穷,生成海市蜃楼一样的奇异景色。诗人用云彩结成的海市蜃楼反衬天空的辽远、江堤的广阔,用水中的月亮衬托水面的平静,对比效果突出。

尾联写乡情。面对荆门附近的风光和流过家乡的江水,诗人突然开始思念家乡。但诗人不说自己思乡,而是用“故乡水流经万里为他送行”的别致写法,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全诗结构层次分明,波澜起伏;意象瑰丽,风格宏伟,意境高远。尤其是第二联两句诗,更是写得大气非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历来为人称颂。

文章标题:《渡荆门送别》原文翻译赏析-李白古诗

链接地址:http://www.chinayantai.net/libai/shangxi/10118.html

上一篇:《关山月》原文翻译赏析-李白古诗

下一篇:登金陵凤凰台-古诗译文赏析(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