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专题推荐

 

城市建设

旧城改造

园林绿化

重点工程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烟台网 >> 魅力烟台
 
城乡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是:在近几年小康创建活动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机制,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再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重点是:启动一个规划,改造两个重点,发展三个亮点,提升四个水平。

  3、全面启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在继续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城市化的决定》基础上,按照“城乡统筹、功能分开、节约资源、优化重组、相对集中”的原则,围绕“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合并弱小村、发展特色村”,对全市村庄分四个层面进行调整和规划。第一层面:对全市现有的近千个城郊村和园区村,一步到位实现“四化”,纳入城市管理。按照“居住楼房化、管理社区化、资产经营股份化和公共服务城市化”的要求,对这些村集中进行规划改造,逐步在水、电、暖、气和教育、文化、卫生、购物等方面实现与城市完全融合对接,并从行政区划、管理体制、产权制度、户籍管理、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配套改革,真正纳入城市发展与管理,实现从农村队伍中一次性分离。第二层面:以集镇和强村、大村为中心,重点搞好农民社区集中居住点规划。通过工业聚集、产业支撑、市场拉动以及优惠提供老年公寓、廉价农民公寓等形式,优先把稳定从事二三产业、没有承包地的农民以及老年农民等群体吸引到集中居住区,条件成熟后逐步实行整体搬迁、连片发展、形成规模。第三层面:对那些人居环境良好、不宜归并搬迁的村,要重点清理空心户、闲置宅,缩空填实,减少占地面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统一规划建设一批田园化、生态化新村。第四层面:对极个别零星布局、人口减幅较大的弱小村,要在确保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适当采取控制性规划和萎缩性管理。今后,凡未列入新村规划的村庄,原则上停止房舍批建手续,逐步引导其向中心居住点靠拢。

  搞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必须先行一步。年内,各县市区要对乡镇驻地总体规划进行修编调整,基本完成村庄布点规划,争取50%以上的中心村镇完成建设规划。市规划部门要为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指导和可供选择的“农居设计”。各县市区要抓好5-10个新村规划点,每个乡镇至少要完成一处中心社区规划试点工作。要制定鼓励政策,引导大企业、大集团、小康示范村参与农村改造建设,通过采取农村改造搬迁腾出土地置换建设用地等优惠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新村建设。

  4、实施两大重点改造。主要是改造落后的生产条件,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实现农村面貌的明显改观。

  ——改造落后的生产条件。首先,要在保证粮食生产 “三条底线”基础上,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两田”开发,继续加大农村水利、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搞好土地开发复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水利建设上,各级财政预算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级水利基本建设补助。充分发挥国家集中投入办大事和农民投入建设小型水利项目两个积极性,努力实现农村饮水城市化、灌溉节水化、水生态环境优美化目标。其次,实施农机创新工程,增加农机总量,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在大机械更新改造和新型机具研发、引进、推广和综合配套服务上加大扶持力度,提高农业装备水平。三是,搞好农村生态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清除农村污染,营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结合推行农村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方式,实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四是,在稳定承包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兴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全面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五是,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把小城镇规划建设好。小城镇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着龙头带动作用,要突出重点、科学布局、高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建设。今明两年,市里重点抓好原来规划的18个重点镇,在道路、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上以及教育、卫生、文化、商业服务、居住小区等配套建设上有新的突破。各县市区分别抓1-2个示范点同步推进。争取2010年全市重点镇建成区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改造传统的生活方式,要重点从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抓起。要从今春开始,结合农村第三批先进性教育,从村庄基本设施配套改造入手,集中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四清四化”活动:清理草、粪、土石堆,做到堆放有序;清理村内垃圾,做到定点存放、定期处理;清理乱排乱挖,保护环境和资源;清理人畜居舍混建,实行有效分离、集中管理。同时,在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和空地栽树种花,进行绿化;整修村街巷面,清除乱搭乱建,进行硬化;鼓励有条件村安装路灯,进行亮化;加大改厕工作力度,实行粪便处理无害化。到2007年,每个县市区要抓好1-3个镇,每镇抓好2-5个村的“四清四化”典型。用3年时间,由国土和建设部门制定政策措施,逐步排查、清理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逐步解决“一户多宅”问题,盘活农村建设用地,置换建设空间。到2010年,全市所有规划建设范围以内的村,要分批完成“四清四化”任务。要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改造农村落后的文化生活条件和思维方式。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落实到位,农村文化工作体制基本理顺,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的目标。力争3年内每个中心村建成一处体育活动场所、一个文化大院,形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基层站点。

  5、发展三个亮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是首要任务。要紧紧抓住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这条主线,坚持城乡统筹,工农互动,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打造承接城市反哺、工业支持的新平台,开辟农民增收的更大空间。一是突出发展县域经济,让农民得到更多、更直接的辐射。通过进一步完善城乡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向城镇集聚;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引进外资,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和国际化程度;加快推进农村服务业网络化,形成城乡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产业内部联系,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城乡产业的联动发展。二是重点培植中心村镇经济增长点,对农民增收形成更有力的拉动。随着新农村规划的实施,要把经济发展作为膨胀中心镇村、吸纳农民集中居住的主要措施。财政、地税、工商、土地和规划建设部门要研究政策,把重点村镇的发展作为特殊区域,采取更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重点围绕果蔬、水产、畜牧和粮油加工业,积极向中心村镇聚集,形成一批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拉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龙头企业集群。三是用新的思路和理念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实践证明,全市农民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村,绝大部分是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强村。在一定时期内,靠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加收入仍然是一条重要途径。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宣传推广先进经验,继续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新路子。要积极探索以明晰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村级管理体制改革。抓好集体资产管理和经营,在改革的基础上,以股份公司为主体,获取稳定的集体收入;搞好村级社会化服务,兴办各类服务组织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立足各种条件和资源优势,引进资金和技术进行开发,通过兴办二、三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同时,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给予优惠政策,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带动农民收入增长。

  6、着力提升四个水平。一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水平。加强对农民法律知识和移风易俗教育,全面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文明素质。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积极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加快实施科普“村村通”。依托教学基地,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推进“阳光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二是提升农村社会事业水平。重点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问题。两年内,全市普及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实施能够基本满足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严厉整治医疗、医药市场秩序,探索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用两年时间,完成基层医疗机构建设,配备满足农民需求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队伍。到2007年,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市农村,各级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不低于年均30元。以上两项工作,开发区、龙口、蓬莱、招远、莱山、福山等有条件的县市区和部分镇街,要先行一步,抓好落实。三是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要逐步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完善财政补贴制度,争取5年内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95%以上。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标准,切实做到应保尽保,要随着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不断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实施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今年有条件县市区和镇街要全部实行集中供养,到2008年全市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五保对象愿进全进率达到100%。要增强敬老助残爱幼意识,适当放宽享受补助的农村老年人年龄,提高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补济水平。认真落实好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村资源和经济收入的人均占有率。四是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水平。以“三级联创”为抓手,深入开展“五个好”农村党支部和乡镇党委活动,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长效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四民主两公开”村民自治运行机制,积极开展村民自治示范和创建信访“三无村”活动,扩大基层民主,规范农村工作运行机制。抓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步伐,深化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化解乡村债务。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扫除农村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维护农村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