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度引进国际化管理、技术人才是国有企业向国际企业迈进的重要举措之一,而政府对此应该像重视招商引资一样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连任九、十届人大代表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再次把人才问题放在首位。
海信集团拥有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有国家一流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每年承担十多项国家级项目。海信坚持将销售收入的5%以上投入到技术创新,力求在集成电路设计、网络设备与服务、新型电子显示等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
周厚健说,经过一年实实在在的加入世贸组织的体验,中国企业应该感觉到,WTO对中国的冲击首先是对人才环境的冲击,人才争夺战已经开始。
“国外企业可以大力度地挖走我们的人才,我们也可以到别的国家挖我们需要的人才。当然,这有个前提,你的薪酬标准必须国际化,在人才上的投入始终是最合算的投入。但是,要想吸纳外才,还得政府来开‘小灶’。”
国内外企业之间日益拉大的差距是周厚健如此迫切“融智”的缘由,他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产品博览会我每年参加,但年前我参加的这次会感触尤为深刻。我发现,中外企业在研发上的差距明显拉大了。客观地讲,中国企业的技术研发管理有差距,方向带头人也短缺。因此,从发达国家引进此类人才是个捷径。”
“劳动生产率太低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问题,这也就意味着你的制造成本高啊。”周厚健对此颇有感慨,“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在生产管理、工艺管理、质量管理、成本降低上与国外企业水平也有很大差距,关键也是人才与管理问题。如果真正能够‘让3个人去干5个人的活,发4个人的工资’,企业才有机会发展。”
“要想缩小差距就必须引进人才。比如,战后的日本注重引进人才和先进理念的应用,‘日本造’也因此树立了‘高品质’的形象。再有,韩国三星20多年前就开始引进日本专家,当时支付给他们的年薪几乎是天文数字,而引进这些专家所带来的收益是完全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其实,我们正面临一个绝好的机会。”周厚健解释说,“日、韩等周边国家经济因素影响和美国IT业的窘境,企业面临裁员,而许多四五十岁的高级管理人才有丰富的经验,都具有国际背景,企业也为他们付出了巨大培训代价。如果能够引进到我们的研发、企业管理、工艺和成本控制及营销的队伍中来,我们将向‘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目标大大跨进一步。”
周厚健说,2002年我国引进外资500亿美元,已成为吸收FDI(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政府能否将这套用于“引资”的税收优惠措施“克隆”到“引智”上来呢?现实是,对引进的外才,我们需要对应国际市场价格给予薪酬,但他们的个人所得税需要按照国家标准、按照税法规定去交,对企业来讲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因此,国家或者是各地政府可否大幅度提高外才的“纳税起征点”,甚至是设立“人才招商基金”,同时,在劳动保险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
“世界著名企业吸引人才的措施多种多样,除了较高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外,他们能够实施股权、期权的长效激励,直接把人才的愿望和企业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但这一点国企却不能做。这也成了外企到国企‘挖人’的有力武器。因此,在与外国资本争夺人才的时候,政府应当给出相应政策。”周厚健最后说,“谁在人才环境的改善上先行一步,谁就会在引进人才创造的巨大价值中最先受益。”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3年03月06日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