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织内衣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公布

2004年2月23日 烟台网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对针织内衣产品质量进行了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山东、辽宁、广东、湖北等11个省、直辖市81家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2.8%,其中生产领域抽样合格率为95.8%,流通领域抽样合格率为 63.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国,目前成规模以上的针织内衣生产企业就有上千家以上。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内衣消费大幅增加,生产量迅速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及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统计,2002年全国的针织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66亿元(不包括毛针织),其中针织服装产量为115.68亿件,销售额为228亿元,针织服装出口140.39亿美元。但是在国际上与先进国家相比,整体上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大而不强:大是指从数量上讲我国是针织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从质量上讲,像广东、浙江、山东的部分出口型企业生产加工水平可与先进国家看齐,一些国际大品牌多年来一直在我国上述地区加工生产,如:日本的“君是”、“华歌尔”,美国的“圣大保罗”等等。不强是指整体水平不高,中低档产品比重大,同时与针织工业紧密相关的化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部分染料或助剂仍需大量进口。在我国加入WTO世贸组织以后,像日本、西欧、美国等国家所设置的绿色技术壁垒如:“甲醛含量”、“偶氮染料”、“pH值”、“重金属离子”等又主要取决于染色、印花助剂及染料等。

二是实而无名:名实不相称,虽然我国是针织产品制造大国,但同时又是“品牌小国”,即没有国际知名的品牌产品。

抽查中发现的主要质量问题:

1、纤维含量问题严重。产品的原料即纤维含量历来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要使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纤维含量标识就应准确,产品才能货真价实。在本次抽查中,纤维含量不合格的有11种,占不合格产品总数的50%,问题较为严重。值得一提的是在纤维含量不合格的产品中90%以上的产品是价格高的纤维含量低于标准规定的允差,甚至没有,以次充好。

2、甲醛含量超标。众所周知,甲醛对人体皮肤和呼吸道存在着刺激作用,内衣是紧贴人体皮肤的产品,甲醛含量不容忽视,尤其是婴幼儿产品。在GB18401-2001《纺织品甲醛含量的限定》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对婴幼儿产品甲醛含量规定为不大于20mg/kg。在本次抽查的婴幼儿产品中有6种产品超标,占不合格产品总数的27.3%。

3、产品缩水变形。本次抽查有6种产品缩水率不合格,占不合格产品总数的27.3%。这里有纤维原料的问题,如粘胶类纤维本身缩率就偏大。也有工艺上的问题,尤其是织物后整理定型。

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的原因:

一是,小型企业质量问题严重。在本次抽查中,大中型企业46家,占抽查企业总数的56.8%,产品抽样合格率为84.8%,小型企业35家,占抽查产品企业数的43.2%,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57.1%。在小型企业中,产品标识不符合的企业11家,占产品标识不符合率的100%;甲醛含量不合格企业3家,占甲醛含量不合格产品总数的50%;缩水率不合格的企业3家,占缩水率不合格产品总数的60%;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在小型企业产品质量仍存在严重问题。

二是,抓源头,企业管理是关键。产品质量的优劣与波动是一个企业质量管理的晴雨表,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产品合格率在90%以上,这些企业中一般具有较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较强的技术力量,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及产品质量控制手段,企业均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在这些企业中如: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中兴(中国)投资公司、上海赛洋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等。相反,在产品不合格的企业中尤其是那些小型民营企业,缺乏必要的技术管理人员,有的则根本就没有产品加工设备,只是一两间办公用房,到处委托加工一些应季产品,做完应季产品,则人走房空。这些企业很难想象出有什么质量管理的制度和手段,因此在抽查中出现在企业所在地找不到企业,可在外地商场中却能发现该企业的产品现象。

根据本次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及造成的原因,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各地方技术监督部门针对具体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对不合格企业依法查处和责令整改。对产品质量好的企业予以表扬宣传,引导消费,对不合格的企业予以曝光,在抓好源头的同时也要加大对经销单位的管理力度,维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