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高温,车界盛夏。倘若一分为二地细看国内车业,竟发现其内部大冷大热的温差,总览宏观,国内汽车至少有三冷三热:外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悬殊对比;汽车进口与汽车出口的冷热不均;轿车车种与其它车种的温度反差。在同一时空维度下,这三个相对面正处于寒暑两季。
热热热,这个夏天实在热!“高温”二字,全国各地天气预报使用频率最高———明
天高温,持续高温,连续高温,多少年来最高温!
人热车更热。在2002这个“井喷年”后,中国汽车业又开过了大半个年头,如果非要为2003也加上一个名号,那么就叫它“高温年”吧。然而,正如地球总有两极,热处多了,冷处自然也少不了。倘若一分为二地细看国内车业,竟发现其内部大冷大热的温差,原来中国汽车人正在盛夏里过冬。在同一时空维度下,以下三个相对面正处于两个不同季节,可谓几家酷暑几家冬,有人火热有人凉。
外资热●自主冷
今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在华的新一轮“增资潮”来势汹涌。大众、通用与丰田几大公司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巨资追捧丝毫没有降温的意思,超大规模的产能膨胀似乎像一张更大的嘴巴伸向那块鲜美的50周年大蛋糕。
庆祝中国汽车五十大寿的生日蛋糕,自己人到底有没有份儿呢?当然得有。暂未正式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意见征求稿中,有引人注目的一条:到2010年,国内汽车企业拥有的自主产权产品要达到国产汽车销售总量的50%,这也是2010年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 P> 但眼下的现实与这个理想还有大段的距离。2002年,国内轿车市场规模远在100万辆以上,而真正拥有自主品牌的国产轿车仅仅10万辆,甚至不足总量的1/10。到2010年,国内轿车市场容量预计在550万辆左右,其中自主品牌的“民族车”又有几何呢?据有关专家预测,至多不会超过200万辆。由此可见,就在轿车这块汽车市场的战略高地上,自主品牌要从外资品牌手中夺过半壁江山真是谈何容易啊!
诚然,当前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大环境中也不是不热,只是相对于外资品牌大张旗鼓的生产线新建扩建、新车型研发引进,我们的民族汽车工业着实是冷了一大截。当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下一个50年时,谁来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添一把火、加一次温呢?
进口热●出口冷
与外资品牌不请自来一样,外国车子要进口也是无人可挡。一般而言,有进有出才是贸易常态。但中国的汽车进出口则存在一个偌大的逆差,一出一进恰恰是一冷一热。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年我国进口汽车12.72万辆,同比增长高达76.93%,与2001年的增幅基本持平。而2002年我国出口整车4.31万辆,较上一年增长75.69%。但这个看似火爆的喜人数字若进一步加以推敲,则是另一番情形了。因为,如果扣除列入出口总量的2.11万辆雪地行走机动车、高尔夫球车等车型,国内常规汽车出口量则同比下降了12.53%!
此外,年中时候,有行家依据中国汽车产量将由去年世界排名第5升至今年的第4,由此预言5年之后汽车便将成为我国又一出口支柱产业。事实上,若与成倍速增长的国内汽车产量相比,目前我国汽车出口只占总产量的区区1.3%,怎一个“冷”字了得!
另据汽车行业发展速度估计,到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将增至630万辆,相对于当时国内500万辆的预测销量,将难免出现供过于求的大口子,国内市场饱和而出的130万辆车会导致市场竞争的空前白热化。同时,这一严峻局势也将迫使国内汽车企业不遗余力地扩大汽车出口,否则这批滚烫的新车恐怕是无人消化的。然而,按照如前所述“1.3%的出口比例”,到时要让百万辆车走出国门,不赶快来个“出口变暖”恐怕就来不及了。
轿车热●非轿车冷
同样是车,由于大气候不尽相同,气温条件也是各异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12.6万辆,同比增长32.2%。其中轿车生产高歌猛进,连续多次刷新了单月产量的历史纪录。据统计,上半年全国轿车产量为90.3万辆,同比增长100%,已经与去年全年109万辆的水平基本相当。
但是,与去年各种车型齐头并进不同,上半年汽车生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与红红火火的轿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载货汽车。今年4月,载货汽车生产出现1年多来的首次下降;5月,月产同比下降40%,成为近5年来的最大降幅。6月的降幅虽有所减小,但上半年载货汽车产量总体下降1.84%。可见,去年借“井喷”之力的货车大幅增长,主要还是倚仗重卡拉动的,其基础并不十分稳固。今年以来,整个载货汽车市场已进入调整期。
热门之外的冷门还不止于此。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影响着公路客车的需求增长。2003年我国旅游业原本将呈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成为大力拉动高档客车需求的关键因素。但“非典”这个不速之客,却使今年全国旅游业甚至可能出现负增长的非常状态,这对客车行业的恶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自然界的冷与热总是相对而言的,汽车界也是如此。我们并不着意于一味强调这种冷热的巨大反差,而是要尽力避免整个产业的失调与失衡,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适当调控,引导中国汽车走上一条快速、稳定而且是健康的发展之路。也许,我们应该如此期待,冷热之间会相互转化和补充,再没有绝对的极冷或极热,中国汽车业终将迎来一个四季如春的灿烂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