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长国际论坛”上,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和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发表演讲时,都提出大学今后应该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培养更多蓝领。(《中国青年报》8月28日)大学的责任不光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要培养一大批能在新的产业中发挥功能的技术型人才。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并不仅仅针对当前技术人才奇缺的暂时现象而引发,而是立足于当前高等教育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巨大结构偏差而提出的战略构想。从方向的意义上说,这个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方向正确,却未必能够走出稳健的步伐。大学应该培养更多蓝领,但是假如北大、中科大这样的高校也来培养蓝领,却未必人人能够接受。那么,到底由什么样的高校培养蓝领?谁来培养哪一层次的蓝领?是由政府主导、进行全国规划,还是由市场主导、无序竞争?都有着很大的讨论空间。
而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学培养蓝领观念的确立,对整个高等教育“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深刻影响。
一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蓝领算不算人才,不是教育部门说了算的。我们的社会,向来是把蓝领白领分开管理、分别评价的,这种导向的负面影响,短时间内不会消除。退一步说,就算未来的大学生不在乎这个,甘心当个蓝领,但是高校能够从投入产出比的经济角度,保证他们有一个可以预期的回报吗?
二是对生源、师资、设备等教育要素的影响。现在的通过统考上大学,是为了传统大学的课程而设。而如果大学定位于培养蓝领,还用得着这样的统考、统招吗?入学门槛是应该更低还是结构性的“更高”?现在大学的师资标准,都是通过文凭、论文、职称等获得的,针对的是课堂上更多讲授理论、概念。
而如果大学定位于培养蓝领,师资还应该遵循这样的标准吗?如果不行,新师资又该是什么标准?原有的教师又到哪里去按新标准进修?现在的高校,都是按照课堂教育的模式来设立的,而如果大学定位于培养蓝领,教学更多应该搬到车间、农田来进行,这样的调整,显然也不是轻易就能到位的。
三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现在的高等教育,主要是公办教育的一统天下。教材、教法等高度同一化,教育与市场脱节严重,却没人承担任何责任。而如果大学定位于培养蓝领,校企联姻、定向培养等多种形式办学,将对传统教育体制形成很大挑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又该如何面对呢?
高校需要培养更多蓝领,绝非只是划出几个班级专门施教那么简单,而是对整个高等教育的挑战。如果看不到挑战对传统教育的颠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大学也未必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蓝领。(马龙生)
|